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环球观焦点:秦韵非遗丨尧头黑瓷刘忠阳:用双手触摸尧头遗址 岁月里延续千载窑光
来源: 陕西网      时间:2023-03-31 18:13:34

窑,匠人烧制瓷器的建筑;瓷,匠人手中的“瑰宝”。

随着时代变迁,国内诸多窑口纷纷废弃,但在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却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

粗瓷细作求发展 民窑定位传文化


【资料图】

尧头镇,隶属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此地产瓷器,又因“窑”与古圣人"尧"的发音相同,而得此镇名。

尧头瓷器造型粗犷古朴,釉色纯净细密,朴而不俗,粗中寓巧。但对制器者要求较高,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忠阳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忠阳出身陶瓷世家,是刘氏陶瓷烧制技艺第四代传人。刚开始学习制瓷,他和父亲做的大多是传统器型,等到手艺逐渐成熟,就开始摸索尧头瓷器精细制作的可能性。

“我们以前做的很多瓷器,太过粗糙,已经和人们的生活不接轨了。所以我就想把尧头的瓷器做得更加精美,让它更好销售。”刘忠阳说。

为实现粗瓷细作,刘忠阳开始在瓷土、釉料等方面下功夫。

通过对当地原矿泥料进行深入解析,刘忠阳细分出了五种含不同矿物质的尧头窑泥料,并通过长时间的试验性烧制,不断改进制瓷工序和原料配比。

他所改进的瓷土、釉料,品质高,效果好,达到了粗瓷细作的标准,而他也为当地精细化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制瓷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技术制作,如果不懂得在制瓷中总结经验,了解瓷器当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无法制作出优质瓷器。

刘忠阳深深明白这一点。为此他曾仔细研究过尧头窑的制瓷文化。“在悠久的尧头陶瓷文化中,我明白,我们的瓷器想走下去,就一定要找准定位,坚持质量和民用并重,用口碑把千年民窑的名气重新赢回来!”

72道工序显工艺  1300度高温展荣光

找准定位很重要,但瓷器制作的学习也要跟上。

“想要制瓷,要经过72道工序。首先要勘山采石。开采出的矿石水洗筛选,能制作泥浆。完成后,经过踩泥、揉泥等多个步骤,瓷器的坯体便要施釉烧制。填煤烧制,至少需要一周,在此期间,不能离人。火的温度也得逐渐往上走,直到涨到1300度左右才可以。”刘忠阳挥洒着汗水说。

炎炎赤日当空烧,薄书围坐如居窑。南宋大诗人陆游所难耐的炽热,却是制瓷师傅们平时生活的常态。

好在这一切的辛苦都不会白费,经过一周的烧制,原本的土坯迎来窑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静心烧窑,荣光自现。

2016年5月,刘忠阳的黑釉作品“茶具”,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两年后,刘忠阳的公司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

然而刘忠阳并不过多关注这些,而是把精力放到了技艺传承上。在他看来,尧头窑需要人才。

一门皆传人 传承瓷器魂

制瓷辛苦困难,因而尧头人才凋敝。作为传承人的刘忠阳对此很着急,“为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这些年我一直在教学生,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

刘忠阳从2013年就开始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授徒传艺,目前刘忠阳在全国已收徒20余人,其中有成就者多达9人。

此外他每年还会抽出时间,走进各大中学、高校,为大中小学生传授陶瓷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刘忠阳的妻子、儿女,都是尧头制瓷技艺的传承人,他们一门皆传人,承续了尧头瓷器的灵魂,真正践行了传承才能发展的非遗文化进步之路 。

窑体中创新尧头瓷 产业里探索发展路

尧头窑的瓷器想要继续发展,其中的创新必不可少。刘忠阳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尧头窑传统的“馒头窑”进行窑体结构的部分优化,使得传统煤窑烧制达到更环保、更高效,精品率更高,并成功复烧出尧头窑紫金釉、天蓝釉经典釉色。还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开发了单色釉木叶盏。

除了技术开发,站在企业家角度,围绕尧头陶瓷产业发展,刘忠阳认为:“想让尧头陶瓷发展下去,仅凭一两个人是不够的,要有更多人从事这个产业,从而形成产业化。”

为此他创立了“忠阳守艺”陶瓷品牌,并逐渐摸索尧头瓷器产业化发展的可能。

就像他说的,“从少年到壮年,从学生到非遗传承人,这些年,我的年龄在变,身份在变,但传承发展尧头瓷器的心,永远都不会变。”

传承是窑,信念是火。烧制出的瓷器才会透出岁月的光泽,时代的印记。

在尧头,历经千载时光的磨砺和冲刷,曾经的恢宏建筑已被淹没,无数的英雄豪杰成为历史。但不变的,却是这千年窑火的传递和闪耀窑光的璀璨。

用双手触摸这段历史,用灵魂感悟眼前遗址,和刘忠阳一起,品尧头瓷器,观千载窑光!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